时间: 2025-04-26 03:12:1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7:32
成语“争长论短”由四个字组成:争、长、论、短。字面意思是争论谁更长、谁更短,指的是人们在某种事情上争辩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为了某种事情争执不下,常常带有批评的意味,暗示过于较真或争论不休。
“争长论短”最早见于《论语》,在讨论道德、学问和才干时,孔子提到人们应该放下争执,关注更重要的事情。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强调和谐与合作的理念,反对人们为琐事争论不休。
“争长论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争长论短”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对争论的看法。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和谐与包容,认为人们不应该因小事而争执。现代社会中,尽管竞争依然存在,但人们越发意识到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该成语的使用也提醒着人们保持理性与和谐。
“争长论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反思与警醒。它让我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争论中保持尊重与理解。它影响了我的思维,让我在表达意见时更加注重倾听他人的观点,而不是急于争辩。
在工作中,我曾经与同事就某个项目的方案进行过激烈讨论。在那次讨论中,我们都想证明自己的方案更优,但最终意识到,过于争论反而影响了团队的合作。于是我们决定共同整合各自的想法,最终达成了一个更好的方案。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风吹云散争长短,
江水悠悠论去留。
莫让小节遮大局,
和谐共创好明天。
这首诗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过于纠结于琐事,而应关注整体的和谐发展。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to split hairs”,意指过于细分和争论小细节。这反映了在不同文化中,对于争论和细节的关注程度相似,但在具体表达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争长论短”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在沟通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尊重他人意见的重要性。这个成语提醒我们,争论虽然能激发思考,但过于执着于个人观点可能会阻碍合作和发展。因此,在语言学和日常交流中,能够灵活运用此成语,有助于提升我的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竞短争长,无复此梦。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与袁绍争长,曹操曰:‘吾先君之功,不可废也。’”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与曹操争长,袁绍曰:‘吾先君之功,不可废也。’”
《汉书·王莽传》:“王莽与刘歆争长,王莽曰:‘吾先君之功,不可废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与虞卿争长,平原君曰:‘吾先君之功,不可废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与齐侯争长,晋侯曰:‘寡人先君之功,不可废也。’”
那矿师本来还想同柳知府~,听见金委员如此一说,也就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