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4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6:52
成语“争多论少”字面意思是争取多的、讨论少的。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强调数量上的优势,而对质量或内容的讨论则相对较少。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些争论或竞争中,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
“争多论少”这一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可以从其字面构成推测,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数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古代的许多文献中都强调“多”的优势,尤其是在竞争和辩论中,常常会出现以数量取胜的策略。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很多组织和个人往往会陷入“争多论少”的陷阱。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许多人为了获取更多的点赞和关注,往往发布数量多却质量低的信息。这一成语的适用性提醒人们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不能忽视内容的深度和质量。
该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反思和警惕。它让人联想到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表达,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事物的内在价值。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过于关注参加会议的人数,而忽略了会议的内容和效果。最终发现,虽然人数众多,但实际上能提出有效建议的人寥寥无几。此后,我更注重讨论的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参与人数。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纷繁的喧嚣中,
争多论少成常态。
几人真能说出真理,
只有浮华,难见真才。
这一段可以展现对现代社会中表面繁荣的批判,以及对深刻思想的呼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quantity over quality”,它同样表达了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商业和社交领域。
通过对“争多论少”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数量与质量关系的描述,更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反思。它提醒我在日常生活和学中,始终保持对事物本质的关注,避免陷入表面的繁荣之中。对于语言学和表达,掌握这样一个成语的重要性在于,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观点,提升沟通的深度。
昔日公公原分付莫要分开,还是二位伯伯总管在那里,扶持小儿女大了,但凭胡乱分些便罢,决不敢争多竞少。
《明史·张居正传》:“居正与高拱争多论少,终不能和。”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与司马光争多论少,终不能合。”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与隗嚣争多论少,终不能屈。”
《后汉书·袁绍传》:“绍与曹操争多论少,终不能胜。”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与虞卿争多论少,终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