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7:4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1:04
“人多口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多了,嘴巴就杂乱无章。引申义为在一个人多的场合中,意见和声音繁杂,难以形成一致的看法或结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讨论或决策时,由于参与者众多,导致意见分歧、混乱不清。
“人多口杂”源于古代的社会生活,尤其是集市、会议等人群聚集的场合。在这些地方,众人发表意见,声音嘈杂,难以听清楚。这一成语的确切出处不是很清楚,但在多部古典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与人群声音混杂相关的描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社会交往和集体讨论的观察。
“人多口杂”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集体讨论和共商大计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行为。然而,由于人多口杂,常常导致意见纷争,反映了在民主交流和集体决策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多样性和参与者的广泛性使得这一成语依然适用。
“人多口杂”给人一种混乱和无序的感觉,常常让人感到疲惫和困惑。在讨论中,往往希望能够听到清晰的声音,但现实却是各种意见交织在一起,难以辨别。这种情感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信息过载的问题。
在我参加的一个团队项目中,由于成员众多,各自的意见和想法都纷纷涌现,导致讨论变得混乱,最终我们不得不设立一个意见收集和整理的机制,以减少人多口杂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一次文学创作中,我写了一首小诗:
人多口杂声声起,
纷纷扰扰难分明。
静待一语清风至,
共话未来共此生。
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在纷繁复杂的声音中,期待有一语清晰的愿望。
在英语中,可以用“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过多的参与者反而会导致结果不理想。这种表达与“人多口杂”相似,都反映了在集体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人多口杂”这个成语的学,我意识到在沟通和交流中,数量并不一定等于质量。有效的沟通需要清晰的表达和有序的讨论,而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参与讨论时,保持理性思考,并能适时引导话题,避免陷入混乱。这种理解对我在语言学和实际交流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耑能造言诽谤主人。
《资治通鉴·唐纪》:“人多口杂,言不可信。”
《后汉书·袁绍传》:“人多口杂,言不可信。”
《汉书·王莽传》:“人多口杂,言不可信。”
《史记·项羽本纪》:“人多口杂,莫知其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人多口杂,言不可信。”
在~的地方,我就尽可能的少作些引人注目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