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5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0:44
“人地生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与地方生疏”,指的是人与环境或地方之间缺乏熟悉感。它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环境或社会圈子不熟悉,生疏,通常带有孤立、陌生的情感色彩。
“人地生疏”最早见于《后汉书·班超传》,原文为:“超之所至,户口皆生疏。”这里的“生疏”指的是对地方的不熟悉。此成语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在迁徙、旅行或交往时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不安。
“人地生疏”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人地生疏”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适用,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因工作、学习等原因迁移到新城市或国家,面对陌生的环境、文化和人际关系,常常会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淡淡的孤独感和不安,容易使人联想到在新环境中苦苦挣扎的场景。它也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在陌生环境中奋斗的人,激发同情和理解的情感。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刚到大学时我也曾感到“人地生疏”。面对全新的校园和同学,我在最初几周内常常感到孤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和结交朋友,我逐渐克服了这种生疏感。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新城市的灯火闪烁,
人地生疏,心如浮萍。
梦中故乡的山水清晰,
何日归去,与友共饮。
在英语中,可以用“out of place”或“a fish out of water”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强调在新环境中的不适及孤立感。这些表达同样承载了对陌生环境的困惑与不安。
通过对“人地生疏”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还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变化时的脆弱和孤独。它在语言学习中帮助我理解如何更好地表达情感和体验,也启示我在面对陌生环境时应主动适应和融入。
这里人地生疏,样样不贵。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我初到上海,人地生疏,正要找个朋友。”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初到杭州,人地生疏,只得在油店里帮工。”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初至兰若,人地生疏,心怀戒惧。”
《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到了省城,人地生疏,无处可投。”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宝玉道:‘我这里人地生疏,不知何处可以安身。’”
《自由谈》的编辑新换了黎烈文先生了,但他才从法国回来,~,怕一时搞不起稿子,要我去投几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