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0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0:21
“主少国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统治者年轻,国家就会有疑虑”。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年纪尚轻,缺乏经验和威望,往往会使国家内部产生不安与不信任的情绪。
“主少国疑”出自《左传》。在春秋时期,国家的稳定往往依赖于有经验的统治者,而年轻的统治者可能缺乏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容易引起民众和官员的不安,因此这个成语揭示了领导者的年龄与国家信任度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的语境中,“主少国疑”可以用来形容政治、经济或组织管理等领域中的不稳定局面。例如,在讨论国家领导班子的年轻化时,可以提到这个成语来表达对其能力和决策的担忧。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以用它来形容某个团队或公司在年轻领导者下的困惑和不安。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主少国疑”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对领导者智慧和经验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年轻领导者的出现越来越普遍,但这个成语依然提醒人们关注领导者的能力与经验,尤其在关键时刻,经验往往能带来更好的决策。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担忧与不安,尤其是面对不熟悉的领导者时。它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可能会引发我们对领导者能力的深刻思考与讨论。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位年轻的项目经理,他的决策虽然充满激情,但由于缺乏经验,导致项目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后续的反思中,我意识到“主少国疑”正是我们当时的真实写照。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年轻的国王面对国家危机,他努力施展自己的能力,但屡屡遭遇挫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经验中成长,最终赢得了臣民的信任。这时可以插入“主少国疑”的成语,强调他年轻时的困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youth and inexperience breed doubt”,强调年轻和缺乏经验引起的不安。这表明,不同文化中对年轻领导者的看法虽有差异,但对经验的重视是一致的。
通过对“主少国疑”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让我们理解历史与文化,还使我们在面对现代社会问题时,更加关注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选择领导者时,经验与智慧不可忽视。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宋史·宗泽传》:“主少国疑,奸雄窥伺。”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三》:“主少国疑,权臣擅命。”
《后汉书·皇后纪下》:“主少国疑,群情不安。”
《史记·秦始皇本纪》:“主少国疑,大臣未附。”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主少国疑,民无定心。”
疆场骚动,~,不乘此时出师却贼,如何安定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