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3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9:45
“为非作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做坏事,干恶事”。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指责某人或某些人以恶劣的手段来获取利益或达到目的。
该成语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述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抛弃道德底线、以恶行来谋取私利的人物或行为时。它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一种警惕与批判。
“为非作恶”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为非作恶”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道德警示意义。它不仅指个体的行为,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风气。当今社会,随着法律意识的增强和道德标准的提高,这一成语在对待不道德行为的讨论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读到“为非作恶”这个成语时,常常会联想到社会的不公、犯罪行为以及对正义的呼唤。它引发对社会道德的反思,让人意识到保护正义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同事在工作中为非作恶,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当我了解到真相后,感到非常愤怒,并在团队会议上提出此事,最终促使公司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为非作恶”的概念:
风吹云散恶行起,
为非作恶心难安。
正义呼唤众人觉,
共铸明天美与善。
在英语中,可以用“do evil”或“commit wrongdoing”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不道德行为的负面影响,但在使用频率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为非作恶”的学,我认识到其在社会中的警示作用和道德启发。它不仅是对恶行的指责,也是对善良的呼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骇得他们胆小葸葸地不敢为非作恶。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为非作恶,法之所不容也。”
《后汉书·杨震传》:“为非作恶,国之所患也。”
《汉书·王莽传》:“为非作恶,民之所恶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为非作恶,天下之所共诛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为非作恶,民之贼也。”
洪深《青龙潭》第三幕:“骇得他们胆小葸葸地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