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5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7:51
“为人师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作为人的榜样和老师”。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尤其是在教育和道德方面。这个成语强调了教师或领导者的责任,即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影响和引导他人。
“为人师表”出自《尚书·大禹谟》,原文是“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者,天子之师”,意指有才能和品德的人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常用于强调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为人师表”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教师被视为“人之师”,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和道德要求。现代社会中,虽然教育形式多样化,但“为人师表”的理念依旧适用,尤其在教师、父母和领导者的角色中,强调榜样的力量。
“为人师表”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启发和引导我的人,比如老师和长辈。他们的榜样作用不仅影响了我的学*和成长,也塑造了我的价值观和行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有一位老师,他以谦逊和敬业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我。我努力以他为榜样,尽量在自己的学*和生活中做到为人师表,希望能够影响到他人。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桃李不言,自成芳华,
为人师表,心中有霞。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
以德为先,众生共嘉。
这首诗表达了教师以德行为先的精神,强调了榜样的力量。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lead by example”(以身作则),强调领导者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他人。这种理念在许多文化中都得到认可,强调了榜样的重要性和领导的责任。
通过对“为人师表”的学*,我认识到榜样的力量以及在教育和社会中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自觉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汉书·董仲舒传》:“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