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8:19
“乌合之众”字面意思是“像乌鸦一样聚集在一起的群众”。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一群没有组织、缺乏明确目标和计划的人,通常指那些盲目跟风、缺乏理智的群体。
“乌合之众”出自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书中提到“人之众,犹乌合”,形象地表现了群众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常用于描述那些容易被操控、缺乏独立思考的群体。
该成语在多种语境下都可以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乌合之众的现象愈发明显。人们在信息传播中容易受到误导,形成盲目的跟风行为。因此,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极强,提醒人们保持独立思考,警惕盲目从众的行为。
“乌合之众”常常带有负面的情感色彩,令人联想到无序、混乱和非理性。这种感觉可能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担忧,也可能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理性与组织性。
在我的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一些朋友在社交媒体上盲目追随某些流行趋势,参与到一些活动中,却并不真正了解其意义。这时,我会想到“乌合之众”,并尝试与他们交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分析事情的本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乌合之众”:
人潮如海无方向,
乌合之众随风扬。
何时能见明月照,
理智之光照心房。
这段诗句表达了对盲目行为的思考,渴望理智和方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mob mentality”,也指群体中的个体失去理智,盲目跟随他人的行为。这种现象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共通之处,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群体心理。
通过对“乌合之众”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描述人群行为的成语,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种成语的背景和情感,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意思,同时强化我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明史·戚继光传》:“倭寇虽众,皆乌合之众,非有纪律。”
《宋史·岳飞传》:“金人虽众,皆乌合之众,非有纪律。”
《旧唐书·李光弼传》:“贼众虽多,皆乌合之众,非有纪律。”
《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瓒军虽众,皆乌合之众,非有纪律。”
《后汉书·袁绍传》:“绍众号为乌合之众,非有纪律。”
外边虽有些人,也是~,不相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