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56:38
“枕山襟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枕着山,怀抱着海”。它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优越,既有山的依托,又有海的环绕,通常用来赞美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地方,也可以指代人处于一种很好的环境中。
“枕山襟海”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在这篇诗中,王勃描绘了滕王阁所处的美丽环境,强调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结合。成语的形成与典故的流传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优美生活环境的向往。
“枕山襟海”可用于多个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枕山襟海”在**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富饶与安宁。许多古代文人都向往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认为这是理想的居住地。现代社会中,这种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希望能够在城市喧嚣之外找到一个“枕山襟海”的安静居所。
“枕山襟海”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常常联想到自然的美丽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激励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也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去过一个位于山脚下、面朝大海的小村庄。那里环境优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常常用“枕山襟海”来形容那个地方的美丽。
在诗中,我尝试使用“枕山襟海”来表达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山脚下,海波轻拍,
我愿于此,醉卧无忧。
枕山襟海,心似晨曦,
何惧风雨,笑看云收。
在英语中,可以用“nestled between the mountains and the sea”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没有特定的成语,但意象与“枕山襟海”相近,都是强调自然环境的优美和宁静。
通过对“枕山襟海”的学*,我深刻认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体现。它在我的语言表达中提供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使我在描述环境和情境时更加生动、有力。这一成语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关注生活环境的美好,激励我去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
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唐才子传·王勃》:“勃好游山水,常枕山襟海,以诗酒为乐。”
《清史稿·文苑传·纳兰性德》:“性德好读书,常枕山襟海,以文会友。”
《明史·文苑传·杨慎》:“慎好学,常枕山襟海,以诗文自娱。”
《宋史·文苑传·苏轼》:“轼性好山水,常枕山襟海,游历名胜。”
《南史·梁武帝纪》:“帝性好文学,常枕山襟海,以观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