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4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56:51
“枕戈击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以戈为枕,击打船桨”。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在战斗或紧急情况下保持警惕,时刻准备迎接挑战。
该成语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了汉代名将李广在出征时的情景。李广以身作则,战斗中保持警觉,随时准备应对敌人。成语中的“枕戈”指的是在战斗中将戈当作枕头,表示警觉和准备;“击楫”则是指在船上用桨划水,象征着进取与奋发的精神。
“枕戈击楫”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在**传统文化中,勇敢和警觉是被高度赞扬的品质,尤其是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因此,“枕戈击楫”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认可,也反映了社会对英雄形象的崇拜。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形式发生了变化,但面对竞争和压力,保持警觉、积极进取的态度依然重要。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激励和鼓舞的,联想到英雄、勇气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它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斗志,也提醒我们时刻准备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重要的考试前感到紧张,但我告诉自己要“枕戈击楫”,保持冷静和专注,最终得以顺利通过。这个成语让我明白了保持警觉的重要性。
在故事创作中,可以写一位年轻的剑客,为了保护村庄,不眠不休地守卫在村口,仿佛“枕戈击楫”,随时准备迎接敌人的挑战。
在英语中,“stay alert”或“be on guard”可以作为对等表达,强调保持警觉的态度。然而,这些表达通常不具备“枕戈击楫”中那种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含义。
通过对“枕戈击楫”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生活中保持警觉和积极进取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在学和工作中,也体现在面对生活挑战的态度上。这个成语为我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帮助我在交流中更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便凭着这肝胆轮囷,枕戈击楫,逐鞑虏早复神京也呵!
《旧唐书·李靖传》:“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材略。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仕隋为马邑丞。高祖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乃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阻未得进。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以成大业,何以私怨斩壮士?’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乃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从平王世充,以功授开府。”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徐威惠久著南中,闻其至,豪猾吏皆詟栗。既而叹曰:‘林公固不可及,然其知我亦不薄矣。’则徐至,则劾罢其虐民者数人,捕治盗贼,不数月,政通人和,百废具举。会河决开封,诏则徐往治之。则徐至,亲督工役,枕戈击楫,日夜不懈,河工告成,民大悦。”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袭世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以荐擢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宋史·岳飞传》:“飞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飞应之曰:‘兀术未灭,枕戈击楫,誓清中原,他日不与诸君痛饮黄龙府,非丈夫也。’”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逖以所赐布袍投琨,琨即着之,因拔剑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