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4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55:18
“岩居之士”字面意思是指生活在岩石或山洞中的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隐居于世、远离喧嚣、追求清净和独立的人。其基本含义多指一种崇高的隐逸生活或高洁的志向,强调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淡泊。
“岩居之士”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而是可以视作对隐士文化的一种反映。中国古代有许多隐居于山林或岩石中的士人,比如陶渊明、王维等,他们追求自然、宁静的生活,常常被后人所赞颂。因此,这一成语可以被视为对隐士理想的抽象表达。
“岩居之士”适用于描述那些选择隐居生活的人,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描绘隐士的高洁和清逸。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远离世俗纷扰,寻求内心平静的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士精神被高度赞美,代表着一种对物质生活的超脱,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物质追求普遍,但“岩居之士”的理想依然存在,许多人渴望通过短暂的隐居或旅行来重新审视自我,寻找内心的平静。
“岩居之士”让我联想到一种宁静与自在的生活状态,仿佛在高山之巅,四周环绕着苍翠的树木与清澈的溪水,心灵得到了彻底的洗涤。这种生活方式尽管遥不可及,却引发我对生活的深思与向往。
在生活中,我曾经有过几次短暂的隐居经历,比如在山中度假,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宁静。那段时间让我更加理解了“岩居之士”的生活哲学,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在夜深人静时,月光洒在山石之上,我仿佛成了“岩居之士”,与星辰对话,倾听风的低吟。那一刻,世间繁华与我无关,只有这片刻的安宁让我心中充满了诗意。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隐士概念,比如“hermit”,也指选择独居或隐居生活的人。虽然背景不同,但在表达人们对自然、内心世界的追求上,两者有着共通之处。
“岩居之士”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追求。它提醒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应时常停下脚步,思考自我的内心需求与精神状态。这样的反思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夫好显岩穴之士而朝之,则战士怠于行阵。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文自豪。唐士大夫挈家避乱,多寓武当山。抟游息其间,凡二十馀年,夜则燃松节读书,或燃松脂木以继晷。”
《晋书·隐逸传·郭文》:“文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馀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馀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不拒也。”
《后汉书·逸民列传》:“野王二老者,不知何许人也,岩居之士,年皆八十馀,时人以为神仙。”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岩居之士也,闻文王作,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庄子·让王》:“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岩居之士,安知天下之治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