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0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42:55
“冒大不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冒犯了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其中,“冒”指的是冒犯、触犯;“大”表示严重、重大;“不韪”是指不正当、不合道理的行为。整体上,该成语用来形容做一些严重不当的事情,或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行为。
“冒大不韪”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为“夫子之言,义之所至,虽千里之行,吾往矣;冒大不韪,岂敢为!”这句话讲述的是不当行为的严重性及其带来的后果。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社会对道德伦理的重视密切相关,反映出人们对行为规范的关注。
在不同的语境中,“冒大不韪”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视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成语“冒大不韪”体现了对道德行为的严厉要求,反映出社会对不当行为的强烈反感。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对不道德行为的批评,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能违背社会公德和个人良知。
“冒大不韪”带给人一种警惕和反思的情感,提醒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应时刻保持道德底线。该成语也引发对个人行为后果的深刻思考,使人意识到不当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我的生活中,曾目睹一位同事因追求业绩而冒大不韪,最终不仅失去了客户,还损害了公司声誉。这一**让我深刻认识到,追求成功不能以违背道德为代价。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冒大不韪”:
路途艰辛步履艰,
唯愿心中常有廉。
若为名利冒大不韪,
终将悔恨入梦间。
在英语中,类似于“冒大不韪”的表达可以是“to cross the line”,意指触犯道德或法律的界限。两个表达都强调了不当行为的严重性,但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有所不同。
通过对“冒大不韪”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占有重要位置,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保持良好的行为标准,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严谕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