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4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04:33
“一息奄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只剩下一口气,快要断气”。它形容人的生命垂危,处于濒死的状态,通常用来形容病重或极度虚弱的情形。
“一息奄奄”最早见于《后汉书》中的《班彪传》,原文是“奄奄一息”,形容人濒临死亡的状态。这里的“息”指呼吸,而“奄奄”则形容气息微弱,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生命脆弱性的认知。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一息奄奄”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医学、社会问题等领域,常常用来形容某种危机状态的紧迫性。
这个成语在我心中引发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和对健康的珍惜。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生活中,不要忽视身体的信号,及时关注自己的健康。
在我生活中,曾有一位亲友重病住院,医生说他“一息奄奄”。我陪伴在侧,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这一经历让我更加重视健康和家庭的温暖。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一息奄奄”:
秋风萧瑟叶纷飞,
一息奄奄心如灰。
缘尽缘生皆有时,
唯愿来年再相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on the brink of death”,同样用于形容生命危急的状态。不同文化中对生死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命脆弱的共识。
通过对“一息奄奄”的学习与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它在我语言学习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提醒我珍惜生命、关注健康。
紫鹃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劝不过来, 惟有守着流泪。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度辽将军规之兄子也。父节,雁门太守。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初举孝廉,为郎。光和中,黄巾贼起,拜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儁,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儁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儁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嵩因进保长社。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中皆恐,乃召军吏谓曰:‘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遂勒兵马,潜于城西门傍,候夜半时,纵火烧营。贼果大惊乱,嵩因率兵击之,斩首数万级。”
《汉书·王莽传下》:“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复就枕矣。莽妻以莽数杀大臣,怨望,不敢言,遂病。莽就国,妻子留长安。莽既至国,忧懑,数月,病甚,乃上书乞骸骨。莽妻亦病,莽使人迎之,至国,莽妻已死。莽乃葬之,葬毕,莽亦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久之黧黑耸两肩,眼垂泪,鼻出涕,~死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