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5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18:18
成语“槁项黄馘”字面意思是“枯干的禾秆,黄了的馘肉”。其中,“槁”指的是干枯的禾秆,“项”是指禾秆的部分,“黄”是指变黄、干枯的状态,而“馘”则是指经过剁切的肉。基本含义上,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一种状态的枯竭和失去生机的景象,常用来形容事物的衰败或无生气。
“槁项黄馘”出自《左传》,原文是“槁项之黄,馘之既”,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凋零、干枯的状态,强调了事物的消逝和不复存在。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命、时间流逝和事物变化的深刻理解。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广泛。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绘自然景象或人物的内心状态;在日常对话中,则可以形容某种状态的消亡或无生气;在演讲中,可以用作比喻,强调某一领域或行业的衰退。
在**传统文化中,生命与自然的循环是重要的主题。“槁项黄馘”作为一种表达,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无常的认识和对衰败的敏感。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科技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依然会面临许多事物的衰退与消失,这使得这个成语仍具有现实意义。
“槁项黄馘”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悲凉和失落,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这种情感反应在思维和表达中,也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现有的事物。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个项目的失败,团队成员的士气低落,整个项目如同“槁项黄馘”,无力回天。当时我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我们的状态,既形象又让大家产生共鸣,进而激励大家重新振作。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槁项黄馘”:
岁月如刀,削去青葱,
槁项黄馘,梦已成空。
唯愿新芽,重生于土,
再展风华,绽放朝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ithering away”,用以形容事物的衰退与无生气。尽管两种文化中描述的景象相似,但在表达和情感色彩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槁项黄馘”的学,我对成语的理解加深了,意识到它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传承。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关注事物的变化。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晋书·王衍传》:“槁项黄馘,不知事之难也。”
《后汉书·班超传》:“槁项黄馘,不知国之大也。”
《汉书·王莽传》:“槁项黄馘,不知人之深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槁项黄馘,不知世之厚也。”
《庄子·外物》:“槁项黄馘,不知天之高也。”
贤者~而死于下,不贤者比肩接迹而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