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44:26
成语“得不补失”的字面意思是获得的东西无法弥补失去的东西。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所获得的利益或成果无法抵消之前所遭受的损失,强调得与失之间的不平衡。
“得不补失”出自《荀子·修身》,原文为“得之不补失之”。荀子在此处探讨的是道德修养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强调在追求利益时,若得而失,最终可能得不偿失。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哲学家对人生和道德的思考。
“得不补失”可以用于多种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得不补失”常常用来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时要谨慎,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中,强调风险管理和理性决策的重要性。在文化背景上,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得失哲理的关注,强调平衡与理性。
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警觉的情感,提醒我在做任何决策时都要考虑到得失的平衡。它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选择,比如职业发展、金钱投资等,常常需要在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之间做出抉择。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因为追求一份高薪工作而忽视了家庭和健康,最终感到得不补失。通过这次经历,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也在以后的选择中更加注重整体的平衡。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我坐在树下,思考着人生的得与失:
秋叶纷飞,得不补失,
高薪背后,多少遗失。
梦想与现实,难以相持,
何以为重,何以为轻?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penny wise, pound foolish”,意指在小事上节俭而在大事上浪费。这种表达方式与“得不补失”相似,反映了对得失的思考。不同文化中对得失的看法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对选择的慎重。
通过对“得不补失”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上丰富了我的表达,也在思维上促使我更加审慎。在生活中,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社会交往,得与失的平衡都是值得深思的重要议题。
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
《后汉书·班彪传》:“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民不足以使,得不补失。”
《汉书·食货志下》:“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民不足以使,得不补失。”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民不足以使,得不补失。”
《战国策·齐策二》:“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民不足以使,得不补失。”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足以为用,得不补失。”
我不想做这~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