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0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00:16
“摩肩接踵”是一个形容人多、拥挤的成语。字面意思是“肩膀相摩擦,脚踵相接触”,形象地描绘了人群中拥挤不堪的景象。基本含义指的是人群密集,往往用来形容热闹的场面或者交通繁忙的情况。
“摩肩接踵”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原文为“百姓摩肩接踵,市肆俱满”。在这里,它形容在市场上人们熙熙攘攘,买卖繁忙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经济繁荣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描述人群拥挤的常用语汇。
“摩肩接踵”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摩肩接踵”在**的文化背景中,常与繁华、热闹的场景相联系,反映出人们对于集体活动和社交的需求。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这个成语的适用性愈加突出。城市的繁荣、商圈的热闹,往往伴随着人流的密集和拥挤。
“摩肩接踵”让我想到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热闹场面,既有欢愉的氛围,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拥挤和不便。这种情感反应让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既有热情洋溢的庆祝,也有烦躁的等待。
在我的一次旅游经历中,曾在一个节庆活动中感受到“摩肩接踵”的场面。虽然拥挤让我有些不适,但那种热闹的氛围也让我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和人们的欢聚。
在一个描写城市生活的短诗中,可以这样使用“摩肩接踵”:
城市的晨曦映红了脸庞,
摩肩接踵的人群如潮流涌动,
梦想在每一步间交织,
生活的节奏在心中铿锵作响。
在英语中,“crowded”或“packed”可以用于形容拥挤的场面,但并没有直接与“摩肩接踵”相对应的成语,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拥挤场景的关注角度。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多强调个人空间的概念,而东方文化则可能更注重集体活动的热闹感。
通过对“摩肩接踵”的全面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人群的拥挤,更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提升表达的生动性和准确性,使交流更加生动形象。这个成语在我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宋史·食货志上》:“自京师始,概以绢计,凡得百八十万匹有奇。输京师者,皆官自买之,民间之价,因以翔贵。于是商贾之徒,摩肩接踵,而争先恐后矣。”
《后汉书·左雄传》:“自是选代交互,令长月易,迎新送旧,劳扰无已,或官寺空旷,无人案事,每选部剧,乃至逃亡。”
《汉书·食货志上》:“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史记·苏秦列传》:“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节日的公园里,游人~,十分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