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0:10
成语“步履蹒跚”字面意思是“步伐缓慢而摇摆不定”,通常用来形容人走路时的姿态不稳,给人一种笨拙、疲惫的感觉。引申义则表示在某种状态下行动缓慢、困难,常用来形容年老、体弱或在某种困境中挣扎的人或事物。
“步履蹒跚”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文人对老年人或病人行动状态的观察与描写。古代文学中常有对步履不稳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脆弱和岁月无情的感叹。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步履蹒跚不仅仅指身体状态的衰弱,也隐含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常用于描绘老人或身体不佳者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可以引申为对某些事物发展缓慢的无奈与期望。
“步履蹒跚”常给人一种无奈、悲伤的感觉,联想到老年人的孤独与无助,也引发对生命短暂的思考。这种情感反应能让人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看望过一位年迈的亲人,他走路时的步履蹒跚让我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我在与他交谈时,使用了这个成语,表达我对他身体状况的关心。
在写作中,可以这样使用该成语: “在黄昏的余晖下,老者步履蹒跚地走向那片熟悉的草地,仿佛每一步都在追忆年轻时的欢声笑语。”
在英语中,“walking unsteadily”或“tottering”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词汇也常用于形容年老或受伤的人走路不稳。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会强调对老年人状态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出人们对生命脆弱的共同感受。
经过对成语“步履蹒跚”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身体状态的成语,更是对生命、时间和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此类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使我在描述情感和状态时更加细腻与生动。
患脚谓之步履蹒跚。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那老妪步履蹒跚,一步一喘。”
《儒林外史》第十回:“那老者步履蹒跚,缓缓而来。”
《聊斋志异·聂小倩》:“老翁步履蹒跚,扶杖而行。”
《红楼梦》第二回:“贾母见他步履蹒跚,心中不忍。”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步履蹒跚,不能自持。”
手里捧着一对大蜡烛,~的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