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6:46
“嗟悔无及”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叹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它通常用于形容在事情发生后才感到后悔,但为时已晚,无法弥补。
该成语出自《左传》,具体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嗟悔无及”的表述,反映了对过去错误的懊悔与无奈。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后果的深刻认识。
“嗟悔无及”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以及日常对话中。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因错过良机而感到悔恨时,可以使用此成语;在演讲中,谈及人生选择时,可以用来提醒听众珍惜时间、把握机遇。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时间的流逝和机会的珍惜被认为是重要的价值观。“嗟悔无及”反映了人们对过往选择的自省与反思。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需要提醒人们珍惜每一个机会。
“嗟悔无及”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沉重和无奈,联想起错过机会的遗憾。这种情感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地思考自己的选择与未来的规划,从而在生活中更为谨慎。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因为忙于工作而忽视了与家人的相处,后来才意识到时间的珍贵。每当我回忆起那些错过的时光时,心中便会涌起“嗟悔无及”的感慨,提醒我在未来要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在一首现代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嗟悔无及”:
岁月如歌,匆匆而过,
当初的选择,如今的思索。
嗟悔无及,泪已成河,
只愿今朝,珍惜每刻。
在英语中,有一句类似的表达是“Too little, too late”,意指为时已晚,无法弥补。虽然两者表达的情感相似,但文化背景和使用的语境可能有所不同,中文成语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机会的珍贵。
通过对“嗟悔无及”的学,我深刻理解了时间和机会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在选择时要更加谨慎,珍惜每一个当下,以免未来感到后悔。这不仅是语言的学*,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思和态度。
汝悔身何及。
《宋史·岳飞传》:“嗟悔无及,飞死,天下冤之。”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嗟悔无及,乃自刎而死。”
《后汉书·袁绍传》:“嗟悔无及,冀州遂亡。”
《史记·项羽本纪》:“嗟乎!悔无及矣。”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嗟悔无及,吾其左衽矣。”
否则,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