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5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45:29
成语“三元及第”字面意思是“三个元(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等级)”和“及第(中举)”。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最高的荣誉,通常指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中都取得优异成绩,最终成为进士。这个成语象征着极高的学术成就和成功。
“三元及第”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是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考试分为多个等级,其中“元”指的是科举中的最高等级,即“进士”。“三元”指的是在不同阶段的考试中都获得了最高荣誉。在明清时期,能够“三元及第”的人被视为极为优秀的才子,往往受到极高的社会尊重。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学术成就、成功和荣誉,常见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科举制度被视为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因而“三元及第”不仅代表个人的学术成就,也反映了社会对知识和才华的重视。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常用来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强调努力学的重要性。
“三元及第”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崇敬和向往,许多人希望能在学业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这种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常常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荣光。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竞赛,最终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虽然没有达到“三元及第”的高度,但我常常以此激励自己,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运用: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朝三元及第时。
长路漫漫未可知,
唯有勤学破云霓。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成就可以用“top of the class”或“valedictorian”来表达,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同样强调学业上的卓越和个人努力。
通过对“三元及第”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代表着学术成就,更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个人努力的肯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凡三元及第者,赐进士及第,授官有差。”
《文献通考·选举考三》:“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凡三元及第者,赐进士及第,授官有差。”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凡三元及第者,赐进士及第,授官有差。”
《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凡三元及第者,赐进士及第,授官有差。”
《宋史·选举志一》:“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凡三元及第者,赐进士及第,授官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