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45:34
成语“三余读书”字面意思是指在“余”下的三个时间段(即“余”代表的空闲时间)进行读书。基本含义是强调在日常生活的闲暇时间中,利用不多的时间来进行读书学,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机会的珍惜。
“三余读书”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的读书方法,尤其是在宋代和明代,许多文人都提倡利用个人的闲暇时间来学和积累知识。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其首次出现的时间,但类似的观念在《论语》等经典中都有体现,强调知识的积累与学的重要性。
“三余读书”常在以下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读书被视为修身齐家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面临多种信息和娱乐的诱惑,强调“三余读书”的理念在当今依然适用,提醒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要忘记自我提升。
“三余读书”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学的乐趣和成长的过程。它激励我在生活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学,增强自我的内涵。每当我看到书籍,总会想到如何利用时间去探索知识的海洋。
在我的生活中,我时常会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阅读书籍。无论是小说、专业书籍,还是网络文章,我都尽量在“三余读书”的理念下,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个人素养。
在某个小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在一个静谧的午后,李明坐在窗边,阳光洒在书桌上,正是他‘三余读书’的时刻。他翻开一本古典文学的书籍,字里行间仿佛传来了古人的低语,带他穿越时空,感受那份智慧的洗礼。”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arpe Diem”或“Make the most of your time”,强调利用时间的价值。不同文化中对学*与时间的重视程度虽有差异,但普遍存在对知识追求的共识。
“三余读书”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学理念。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珍惜每一个学*的机会,鼓励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时间去提升自己。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知识与成长。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侍讲官董遇很有学问,被称为“儒宗”,很多书生想拜董遇为师,跟他研究学问,董遇不肯收徒,认为书本是最好的老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书生说没有时间,董遇教他们利用冬天、夜晚及阴雨天这三余时间读书
余尝以~,讲习之暇,读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