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1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45:30
成语“三公九卿”指的是古代**封建社会中,国家最高的官职和重要的官员阶层。“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尉三位高官,而“九卿”则是指负责不同方面事务的九位大臣。整体上,“三公九卿”用来形容政府的高层领导或重要官员,代表着权力与地位。
“三公九卿”的历史可追溯到周朝时期。周朝设立了“三公”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国家。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汉代及后来的封建王朝中,官制逐渐完善,三公九卿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后代政治体制的重要象征。相关的文献出处可以在《尚书》、《史记》等古代经典中找到。
在不同语境下,“三公九卿”可以用于描述政府的高层领导、突出某个国家或组织的权威地位。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绘权力的中心;在日常对话中,可以形容某人地位显赫;在演讲时,可以作为强调政治结构的例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三公九卿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权力的顶端,象征着统治者的威严与治理能力。现代社会虽然官制有所变化,但这一成语仍然可以用来形容权力机构的构成,尤其在讨论政治和领导力时,其意义仍然适用。
提到“三公九卿”,我常常联想到权力的责任与负担。这个成语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权力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在一次学校的演讲比赛中,我提到“三公九卿”来形容现代企业中的高层管理团队,强调他们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及责任感。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权高位重如三公,
九卿共治谋千秋。
一言一行皆重责,
清明政务保安流。
在英语中与“三公九卿”相似的表达是“the powers that be”,指的是掌握权力的人或机构。虽然二者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对权力中心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对“三公九卿”的学*,我对古代*的官僚体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讨论权力及其影响时,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语言学中,成语的掌握让我对文化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我的表达能力。
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隋书·百官志》:“三公,谓太尉、司徒、司空;九卿,谓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公,谓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谓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资治通鉴·汉纪》:“三公,谓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谓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后汉书·百官志》:“三公,谓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九卿,谓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汉书·百官公卿表》:“三公,谓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谓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可是当今朝廷之事,~,为皇上辅粥者多是满人,而汉人仅居十之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