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4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44:40
成语“三不知”字面意思是“不知道的事情有三项”。它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毫无所知,常表示一种无奈或困惑的状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指对某种情况或问题的完全无知。
“三不知”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原文为“吾不知君何知者,君何知者,君何知者”。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人知晓事物的局限性的思考。通过历史典故,可以看出古人对知识、信息和理解的重视。
在现代汉语中,“三不知”可以用于多种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知识被视为力量,了解和掌握信息是重要的。因此,“三不知”反映了一种对知识缺乏的自我意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和学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不知”往往带有一种无奈和困惑的情感色彩。当我使用这个成语时,常常联想到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渺小和无助。这种情感也促使我保持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有时会遇到新领域的知识,初次接触时常常感到“三不知”。例如,当我开始学编程时,对代码的理解几乎是零,这让我意识到不断学*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不知”:
月下独行影无踪,
三不知,何处是归程。
星河璀璨光影流,
问君何时解心中。
这段诗表达了在迷茫中寻求方向的心情。
在英语中,“I have no idea”或“clueless”可以与“三不知”相比较。这些表达都传达了对某事缺乏了解的状态,显示出不同文化中对无知的共同反应。
通过对“三不知”的学,我意识到在语言学中,表达自己的无知并不丢人,反而是一种谦逊的表现。这个成语提醒我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维上更为灵活。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或问三不知之义,对曰:‘不知其始,不知其中,不知其终也。’”
《后汉书·班彪传》:“班彪曰:‘君子之谋,始中终皆举之,故曰三不知。’”
《汉书·艺文志》:“三不知者,不知其始,不知其中,不知其终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君子之谋,始中终皆举之,故曰三不知。’”
《左传·宣公十五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故曰三不知。”
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