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5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18:28
“一知半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只知道一部分,理解得不够全面”。它形容对某事物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全面的理解和透彻的掌握。
“一知半解”最早见于《论语·为政》:“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君子成。’”这段话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与不耻下问的态度,而“一知半解”则是指那些只了解一部分而未能深入探究的人。
“一知半解”常用于各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和深度。传统上,教育强调“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复旧知识来获得新理解。“一知半解”则警示人们在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应深入探究。因此,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容易产生肤浅的理解。
“一知半解”常常带有一种批评的意味,暗示对知识的轻视和懒于深入的态度。它让我联想到当代社会中,很多人对于热门话题的片面理解和随意评论,往往会导致误解和错误的观点。
在我的学*过程中,曾经因为只是一知半解而在课堂讨论中感到尴尬。通过这个经历,我意识到深入了解一个话题的重要性,因此我开始更加注重查阅资料和与他人交流,力求全面掌握知识。
在创作中,我尝试写一首小诗,融入“一知半解”:
书海无边,浮光掠影,
一知半解,何曾深入?
问君何故,笑意盈盈,
真知灼见,方显其妙。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一知半解”的表达,例如“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同样指对某事物理解不深。这表明,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对知识深度的重视,但具体的表达方式和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一知半解”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是对知识理解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学态度的提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追求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清史稿·儒林传三·邵晋涵》:“晋涵既校定《十三经注疏》,复采辑宋、元来诸儒说《尔雅》者,为《正义》二十卷。其书虽未及刊行,而嘉、道间治经者,皆取其本以相雠校。晋涵尝言:‘读书贵精不贵博。吾之学,不务博也。’又言:‘吾之学,一知半解,不敢以古人自期。’”
《清史稿·儒林传二·万斯大》:“斯大湛潜经术,与士友讲习,穷晝夜不倦。自言‘吾于经有疑义,每深入以求真是。若徒据《正义》,一知半解,则古人之书皆为赘矣’。”
《明史·文苑传三·何景明》:“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諆。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然梦阳极叹服其才,引绳切墨,一知半解,咸与维新。”
《宋史·儒林传五·吕祖谦》:“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从游之盛,与大学相望,虽一知半解,必从容告语。”
《朱子语类》卷四十九:“若使圣贤之言,一一按书上说得如此,则虽一知半解,亦可谓如法矣。”
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风格初学刘禹锡,后学李白。清朝时期的《诗醇》却有不同的观点:“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
我也只得~,不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