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52: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6:54
成语“不求甚解”字面意思是“不求深刻理解”。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件事情或问题不追求深入透彻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理解或者粗略了解。
“不求甚解”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中提到“子曰:‘君子不器’”,其后引申为对知识的追求应当有深度,而不应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理解。“不求甚解”强调了学*和理解的广度与深度。
在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常用于表达一种对知识的态度,尤其是对学*的态度。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个主题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演讲中,可以用来提醒听众要追求对事物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深刻理解和学的重要性。传统上,教育和学*被视为社会进步的基础,因而“不求甚解”在现代社会中也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满足于肤浅的理解。
“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给我的联想是对学态度的反思,常常让我想到在学中,如果只是表面了解,那么对知识的掌握将是片面的,难以应对更复杂的问题。
在我大学的学中,有一门课我因为对概念不求甚解而导致了考试不及格。这让我意识到,学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理解,必须深入思考和分析。
在某个故事中,有一个学生对古代哲学家只是不求甚解,结果在一次讨论中被同学问到深奥的问题时,感到无比尴尬。最终,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学*态度,努力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思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同样指对事物的表面了解。不同文化中都强调深刻理解的重要性,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更加强调实践和经验的学*。
通过对“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分析,我认识到它在学和理解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提醒我在学时要追求深度,也让我意识到在沟通中,深入的理解能够促进更有效的交流。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使我在交流中更加精准。
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颜氏家训·勉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宋史·辛弃疾传》:“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离骚》、《九歌》之遗风,然颇以气节自负,不肯下人。尝曰:‘吾读书不求甚解,但求其意而已。’”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八:“读书须是仔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耳。”
《晋书·陶潜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因不满当时吏治的腐败就辞官归隐山林,过着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他热衷于读书,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其中这样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