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4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6:54
“不毁之制”这个成语可以字面理解为“不会被破坏的制度”。它通常指的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制度或规则,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保持其有效性与持续性。
“不毁之制”出自古代文献,具体的出处可能较为模糊,但常见的解释与古代政治、军事制度的健全性相关。它强调了制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反映了古人对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不毁之制”反映了古代**重视制度和法治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虽然制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也受到重视,但稳定的基础设施仍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该成语带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仿佛在强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某些制度依然能够保护我们、提供支持。这种情感使得人在表达时,更加注重制度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公司因为缺乏不毁之制的管理制度而频频出现员工流动和工作效率下降的情况。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稳定制度的重要性。
在一首关于社会变迁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制度如山,稳如泰岳,
风雨不毁,长存不灭。
唯有信念,方能不破,
世间浮华,终成过往。”
在其他文化中,如英语中有“stability”一词,强调事物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在不同文化中,稳定的制度同样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通过对“不毁之制”的学,我意识到制度的稳定性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关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与个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在语言学与表达中,理解并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非所以昭考示后世也。
《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太宗即位,不毁隋之制,而能革其弊。”
《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中兴,不毁前汉之制,而能革其弊。”
《汉书·刑法志》:“汉兴,高祖不毁秦之制,而稍损益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不毁六国之制,而并天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伐曹,曹伯不毁其社稷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