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32: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6:55
成语“不求闻达”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不追求出名和显达”。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在意名声和地位,而更看重内心修养和个人品德。基本含义是强调个人的志向和追求应以内在的价值为主,而不是外在的名利。
“不求闻达”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此成语的起源,但它在古代文人中广泛流传,尤其是在士人追求隐逸生活时,往往更看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非功名利禄。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人物因不求闻达而选择隐居或专注于学问。日常对话中,朋友之间谈论理想和追求时,可能会提到此成语来表达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在演讲中,演讲者也可能用此成语来鼓励听众追求内在的成长而非外在的认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求闻达”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道德价值。现代社会则因为竞争激烈,名利之风盛行,导致这一成语的意义愈发珍贵。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人仍然渴望追求简单、真实的生活,体现了这一成语的持久价值。
此成语让我联想到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带有一种宁静的力量。它使人反思自己在追求事业和生活目标时,是否过于关注外在的评价与成就,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面临过职业选择的困惑。经过深思熟虑,我选择了一份不那么显赫的工作,而是更注重个人兴趣和价值的实现。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不求闻达”的真正含义,也让我在工作中找到了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在一首关于人生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世间浮华皆可弃,
不求闻达自心知。
静守初心如水月,
淡看浮云任西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eek not fame nor fortune”,强调对名声和财富的淡泊。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追求内在价值而非外在名利的思想是相似的。
通过对“不求闻达”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内心的平和与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表达,也使我在沟通中更能传达深刻的意义。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保持一颗淡泊的心灵,才是实现真正价值的关键。
不求闻达于诸候。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不求闻达。”
《汉书·王莽传》:“莽自谓周公,欲求闻达于天下,而天下不与。”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故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国时期,诸葛亮被刘备封为武乡侯,辅助后主刘禅,为了复兴蜀室,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在出征前他给后主写《出师表》说自己是南阳一平民,不求闻达,是先帝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自己深受感动,所以为了蜀室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不事王侯,~,隐姓埋名,做庄家,学耕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