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4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1:12
“不闻不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既不听到,也不询问”。它的基本含义是对某事物漠不关心,不想了解或不愿意参与。这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些事情的态度冷漠,或者对周围事务缺乏关注。
该成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尤其是在《史记》和《左传》中都有类似的用法。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观察,表示对事情的不关注与不介入。其具体来源可能并不明确,但它传达的态度与古代的忠诚与责任感相对立。
“不闻不问”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关心他人和社会责任是被高度强调的价值观。因此,“不闻不问”在文化背景中常常带有负面色彩,表示一种逃避责任的态度。在现代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这个成语提醒人们不要对不公正现象熟视无睹。
“不闻不问”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失望与无奈,尤其是在面对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时。这种态度会让人联想到对责任的逃避与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个朋友对社会热议的环保问题表现出不闻不问的态度。每当我们讨论这个话题时,他总是显得心不在焉,甚至表示不想去了解。我尝试通过分享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数据来引起他的关注,结果他渐渐开始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不闻不问”:
月明点滴浮云间,
人间百态皆可见。
若是心中无挂碍,
何必不闻不问闲。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夜的宁静,表达了一种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同时也隐含着对不闻不问的反思。
在英语中,“turning a blind eye”或“not caring”可以被视为与“不闻不问”相似的表达。这些短语同样传达了对某些事情的漠视与不关注,但在使用时可能没有中文中那种文化背景的负面评价。
通过对“不闻不问”的分析,我深刻理解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态度的描述,更是对社会责任与个体关怀的提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准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参与,增强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不想想朝廷家平空的丢了一个太守,也就不闻不问,焉有是理。
《明史·海瑞传》:“世宗闻之,不闻不问。”
《宋史·岳飞传》:“高宗闻之,不闻不问。”
《资治通鉴·唐纪》:“帝闻之,不闻不问。”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不闻不问。”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不闻不问。”
大约这里的环境,本非有利于病,而不能完全~,也是使病缠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