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3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1:02
成语“不露声色”字面意思是指不表现出声音或颜色,形容一个人内心的情感、想法并未在外表上显露出来,通常指在某些情况下保持镇静、隐忍、内敛的态度。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事情时表现得非常淡定、从容,甚至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或态度。
“不露声色”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书中描绘了贾宝玉等人物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能够保持淡定、从容,展现出其深厚的修养和智慧。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所推崇的隐忍与内敛的处世哲学。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不露声色”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内敛和克己。在现代社会,面对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保持不露声色的态度被认为是一种成熟的表现,特别是在职场和社交场合中。
该成语给人以冷静、理智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镇定的人物,增强了对内敛和智慧的崇敬。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冷静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挑战和冲突时。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参加一个重要的面试,尽管内心非常紧张,但我努力让自己不露声色,保持冷静与自信,最终得到了这份工作。这让我意识到在关键时刻保持淡定的重要性。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年轻的武士在战斗前的心理状态:“他站在战场中央,四周是刀枪相向,但他不露声色,心中却盘算着每一个对手的弱点。”
在英语中,有类似“不露声色”的表达,如“keep a straight face”,意指在严肃或尴尬的情况下保持面无表情。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情境和情感上有共通之处。
通过对“不露声色”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灵活应用成语不仅能使语言更为生动,也能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态度。这一成语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复杂情境中应对的智慧。
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贾政不露声色,心中却是十分恼怒。”
《资治通鉴·唐纪》:“李靖不露声色,夜袭吐蕃。”
《后汉书·班超传》:“超不露声色,密令左右斩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不露声色,独与范增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不露声色,群臣莫知其故。”
你看它,埋没地下,~,生命的每一秒种都在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苦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