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3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6:54
“不毛之地”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没有草木生长的土地,通常用来形容贫瘠或荒凉的地方。其基本含义引申为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缺乏发展的地方或环境。
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为“无草木之地,谓之不毛。”意思是说草木生长的地方才算得上是有生气的土地,而不毛之地则是不适合生长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文学中被广泛引用,逐渐演变为形容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环境。
“不毛之地”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土地的肥沃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因此,“不毛之地”不仅指地理环境,也隐含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思。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于描述那些缺乏发展潜力的领域,如某些落后地区或行业。
提到“不毛之地”,常常让我想起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的生活状态。它引发了一种无奈与悲哀的情感,促使我思考如何去改变现状,尤其是在面对看似无解的问题时。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与过一个社区服务项目,目标是改善一个被遗弃的公共花园。起初,这个地方就像是不毛之地,杂草丛生,没人问津。但经过我们的努力,逐渐变得生机勃勃。这个过程让我深刻理解了“不毛之地”的反面,即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在某天的写作中,我尝试将“不毛之地”融入到一首诗中:
荒野寂静无声息,
不毛之地草木枯。
但愿一缕春风至,
唤醒沉睡的希望。
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力的渴望和对改变的期盼。
在英语中,可以用“barren land”来表达类似的含义,通常用来形容缺乏生产力的土地。在不同文化中,描述荒凉和贫瘠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现状的无奈和对改变的渴望。
通过对“不毛之地”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个成语不仅可以描述物理环境的贫瘠,也可以引申到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景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锡(赐)之不毛之地.
《宋史·地理志》:“西南之地,多不毛之地。”
《晋书·地理志》:“西北之地,多不毛之地。”
《后汉书·西羌传》:“羌中之地,多不毛之地。”
《汉书·西域传》:“西域之地,多不毛之地。”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之地,不毛之地也。”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占领郑国的首都,郑襄公见彻底完蛋,只好光着膀子向楚庄王跪地求和,答应郑国土地可以划给楚国,郑人做楚人的奴隶,只恳求给一块不毛之地度过余生。楚庄王见郑襄公真诚悔过,就答应了他的求和要求
南方~,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