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36: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8:21
“不留余地”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不留下余地”,即在行动、言语、态度等方面没有留下任何回旋余地,形容做事非常果断、彻底。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不留任何余地给对方,通常暗示一种强烈的决心或态度。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不详,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与古代的军事、政治或法律等领域有关。在这些领域,决策往往需要果断,没有留余地的空间,以免给对手或对方以可乘之机。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也常见。
“不留余地”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不留余地的做法常常与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有关。特别是在商业、政治等领域,决策者往往需要迅速、果断地做出选择,以应对复杂和多变的局势。然而,这种风格也可能引发争议,因为有时它可能被视为过于激进或缺乏灵活性。
“不留余地”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紧张、决绝和果断。它可以激发人们对某种强烈态度的共鸣,同时也可能引发对过于极端行为的反思。这样的表达方式通常会影响人们的思维,促使其在某些情况下更加果断和坚定。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项目管理中,由于时间紧迫,我决定在团队讨论中采取不留余地的方式,明确分工和责任,最终成功按时完成了任务。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果断的决策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在一首关于人生决策的诗中,我可以这样表达:
走过荆棘与坎坷,
不留余地追梦者。
心中烈焰燃不息,
一往无前永不惧。
在英语中,“leave no room for maneuver”与“不留余地”相似,表达了在决策或行动中不留余地的态度。不同文化中对果断行为的评判可能不同,有些文化可能更倾向于强调灵活性和妥协,而有些文化则可能赞赏果断和决绝。
通过对成语“不留余地”的学习,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态度的表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反映。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要有勇气和决心。
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宋史·岳飞传》:“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乃还许,以张绣为建忠将军,封宣威侯,使将兵屯宛,与刘表相拒。绣兵至,太祖引军夜遁,绣追之,战于安众,大破之。”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五年》:“汉王之出荥阳也,执旗鼓,夜驰入成皋。诸将皆以为王已入关,不知所在,乃相与谋曰:‘王已入关,吾属何为?’乃皆散去。”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
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经没有‘余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