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0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1:21
成语“不忍卒读”字面意思为“不能忍心读完”。它用来形容某种文字或情节极为悲惨、感人,使人无法忍受继续阅读。基本含义是对某种情感或情节的强烈共鸣,特别指那些令人心痛或感动的内容。
“不忍卒读”出自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书中,贾宝玉在读到某些悲伤的故事时,感到心中难以承受,因而停下了阅读。这一表述生动反映了文字对情感的强烈影响,揭示了人们对悲剧和感人故事的复杂情感。
同义成语:
这些成语都强调了内心的痛苦与无法忍受的情感。
反义成语:
这些成语代表了一种没有情感负担的状态,正好与“不忍卒读”形成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文学作品常常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人文关怀。不忍卒读不仅反映了个体对悲剧的敏感性,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心。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描述深具情感共鸣的文学、影视作品,提醒人们关注人性与情感。
“不忍卒读”令人联想到阅读时的共情体验,尤其是面对悲剧或感人故事时的心痛与无奈。这种情感反应使人思考生命中的苦难与美好,也激发了对他人处境的同情。
在阅读一些感人的小说或观看电影时,我常会用“不忍卒读”来形容我的感受。例如,在观看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时,看到角色经历的苦难,我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观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
可以尝试将“不忍卒读”融入诗歌:
月明独坐,书卷在手,
字里行间,泪湿春秋。
不忍卒读,心似刀绞,
悲情故事,怎堪回眸。
通过这样的创作,展现了成语的情感深度与表现力。
在英语中,可以用“can't bear to read it to the end”来表达类似的情感。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对悲伤情节的无奈与痛苦。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显示了情感共通性,文学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触动人心。
通过对“不忍卒读”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情感力量及其对读者的影响。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生活中时刻关注他人的情感与经历,使我在交流中更为细腻与敏感。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九回:“我看到这里,不觉泪下,说道:‘这样好诗,我竟不忍卒读。’”
《老残游记》第十三回:“老残听罢,怆然泪下,说道:‘这样好诗,我竟不忍卒读。’”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牛布衣看毕,不忍卒读,捧着册子,把来放在桌上,垂泪道:‘这是我一生的心血,不想竟落得如此下场。’”
《聊斋志异·连琐》:“杨捧册悲读,追思旧事,感怀万端,不忍卒读。”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宝玉听了,不禁大哭起来,说道:‘这样好诗,我竟不忍卒读。’”
这篇文章悲调真是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