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57:26
“出何典记”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出自什么典籍或记载”。它常用于询问某种说法、信息或事物的来源,强调对信息出处的关注和考证。
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历史来源或典故,但它的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惯,他们在论述或引用某种观点时,常常会提及其出处,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因此,“出何典记”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经典文献的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知识和信息的来源被视为至关重要。古代士人对典籍的引用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承,也是对文化的尊重。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学术界和媒体中,信息的来源问题更是受到重视,反映了对真相和事实的追求。
“出何典记”让我联想到严谨和求真。它激发我对知识的好奇心,促使我在表达观点时更加注意信息的来源和证据。
在一次学术讨论中,我提出了一个理论,其他人询问“出何典记”。这使我意识到,确保我的观点有可靠的来源是多么重要。此后,我在准备演讲时,会特别关注引用的准确性和出处。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月下吟风何所依,
出何典记问青云。
古人智慧如星辉,
今朝再探求真谛。
通过这样的创作,表达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what's your source?”或“where does this come from?”。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两种文化中,信息来源的重视程度相似。
通过对“出何典记”的分析,我认识到信息来源的重要性在任何文化和时代都是普遍适用的。这不仅对学术研究至关重要,也影响我们日常交流的质量。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表达观点时,要追求真理,注重证据。
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恃宠用事,尝言于上曰:‘陛下富有四海,而诸子尚多寒馁,愿陛下出何典记,以济其乏。’上曰:‘朕未之思也。’”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三引《启颜录·邓玄挺》:“入寺行香,见僧堂内灯笼锦辉焕,乃曰:‘上人烛何必如此?’僧曰:‘熄后更燃,终不及世灯也。’玄挺曰:‘出何典记?’”
《南史·文学传·吴均》:“均报书曰:‘君既事萧宝夤,愿问此一狗出何典记?’”
《晋书·艺术传·淳于智》:“高平刘柔夜卧,鼠啮其左手中指,以问智。智曰:‘是欲杀君而不能,当为君使其反死。’乃以朱书手腕横文后三寸作田字,可方一寸二分,使夜露手以卧。”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长房曾与人共行,见一书生黄巾被裘,无何,书生困卧。” 李贤注:“无何,谓未几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