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2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56:33
“出世离群”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走出世俗,远离群体”。它通常指人们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渴望追求一种超脱的生活状态,强调个体的独立与清高,常用于描述那些不愿意随波逐流,选择与众不同、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成语“出世离群”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意蕴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古代,许多文人如陶渊明、李白等都表现出出世的思想,追求远离尘世的清淡生活,这种思想也在道教和中有体现。
“出世离群”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出世与隐逸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主题,尤其在道教和儒家思想中,强调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清静。现代社会中,虽然竞争激烈,但“出世离群”的理念仍然吸引一些人,尤其是在追求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出世离群”让我联想到一种孤独而宁静的生活状态,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远离喧嚣的都市。它也激发了我对理想生活的思考,让我反思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内心的需求。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选择了放弃一份高压力的工作,回到家乡,过上了简单而宁静的生活。那段时间让我体验到了“出世离群”的意义,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真实的自我。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出世离群”的意象:
山间白云随意卷,
竹影摇曳似人闲。
出世离群心自适,
任他喧嚣我独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living off the grid”,指一种远离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强调自给自足和与自然的和谐。这与“出世离群”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具体内涵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出世离群”的学*,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个体独立与内心宁静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生活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久不妥!
《新唐书·隐逸传·王绩》:“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性简放,不喜拜揖。兄凝,为隋著作郎,撰《隋书》,未成死。绩续成之,并撰《五斗先生传》、《醉乡记》、《酒经》、《酒谱》,为多似刘伶、阮籍等辈。其自序曰:‘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惟醇醪绮绣是耽是竞。’其言率多此类。”
《旧唐书·隐逸传·王绩》:“绩尝躬耕于东皋,故时人号东皋子。或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者讽咏。初,兄凝为隋著作郎,撰《隋书》未成,死。绩续余功,亦不能成。临终,以兄孙安为后,官至太乐丞。绩著《醉乡记》及诗赋等,并传于世。”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弘景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七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所取焉。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敕所在月给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乃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名。”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世说新语·言语》:“王夷甫出世离群,独与天地精神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