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7:16
成语“人离乡贱”的字面意思是:离开故乡的人往往会被低估或者贬低。它表达了一种对离乡者的同情和对他们在外生活艰辛的理解,反映了人们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外地生活的无奈。
“人离乡贱”这一成语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产生与**传统文化中重视家乡、家庭和人际关系的观念有关。古代人们普遍认为,离开故乡的人在外地往往面临陌生环境的挑战,难以获得与在故乡同样的尊重和地位,因此产生了“人离乡贱”的说法。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故乡常被视为精神的归宿和人际关系的纽带。离乡谋生的人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适应挑战,因此“人离乡贱”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处境,也折射出社会对外来者的不平等待遇。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讨论农民工、移民等群体时。
“人离乡贱”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外奋斗的游子,他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也背负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这种情感的共鸣使我更加理解亲情、友情的重要性,也让我反思在外打拼的意义。
在我身边有许多朋友为了工作而离开家乡,他们常常提到在异地生活的艰辛与对家乡的思念。每当我听他们分享经历时,我都会感受到“人离乡贱”的真实和深刻,因此我在与他们交流时,常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我的理解和支持。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人离乡贱”的意象:
故乡的月亮挂天边,
思念如潮涌心间。
人离乡贱何所惧,
白头唯愿共此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fish out of water”(如鱼离水),强调在不熟悉环境中的不适应感。虽然表达的具体情况不同,但都能传达出离乡或处于陌生环境中的孤独与挣扎。
“人离乡贱”这个成语不仅深刻反映了离乡者的生活境遇,也让我意识到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价值。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加深了我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与思考。
长老闻言,满眼垂泪道:‘可怜,可怜!这才是人离乡贱。’
《宋史·食货志》:“人离乡则贱,物离土则贵。”
《后汉书·班超传》:“人离乡贱,物离土贵。”
《汉书·食货志》:“人离其乡,无所依归,故贱。”
《史记·项羽本纪》:“人离乡则贱,物离土则衰。”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人离其乡,贱如草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