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7:37
成语“人给家足”字面意思是“人有了,家也足够”,引申义为“家庭和睦,生活富足”。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幸福和物质富足的向往。
“人给家足”并非传统成语,其构成的意义可以从古代对家庭与个人的重视中找到根源。古代社会普遍强调“家”的重要性,家族的繁荣与个人的成就密切相关。这一表达可能反映了古人对于家庭完整性和经济独立的追求。
该成语可以在多个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人给家足”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了家庭在个人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家庭的温暖与支持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成语在当前社会依然适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稳定的讨论中。
该成语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情感联想,仿佛描绘出一个幸福家庭的画面。在思维和表达中,它常常激发出对家庭团聚、生活富足的向往,提醒人们关注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朋友的婚礼上使用过这个成语,祝福他们的家庭生活美满,事业有成。这样的表达不仅传达了祝福,也反映了我对家庭幸福的重视。
在一次写作中,我尝试将“人给家足”融入一首诗中:
春风拂柳绿成荫,
人给家足乐满庭。
岁月静好共此生,
携手并肩共此生。
这首诗表达了家庭和谐与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例如,在英语中,有“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这一表达,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都是对家庭和谐美满生活的追求。
通过对成语“人给家足”的深入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家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语言学*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传承与个人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这个成语提醒我们珍视家庭关系,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也要追求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明史·食货志一》:“明初,官给牛及农具者,十税五;自备者,十税三。岁十月,遣官偕府县正官,巡行田里,督民耕作,有不勤者,督责之。”
《宋书·文帝纪》:“朕以寡德,纂承洪绪,夙夜兢兢,若临深谷。赖祖宗之灵,群公卿士,匡其不逮,庶事康济,民物殷阜,自此以往,惟刑是恤。”
《后汉书·光武帝纪》:“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光武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为诈巧,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帝乃下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人。’”
《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汉书·食货志上》:“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
战国时期,宋国工匠出身的墨翟对儒学繁琐的“礼”不满,就另立新学说,主张“非儒”。墨家成员提倡“节用”与“节葬”,住土房吃粗饭穿麻衣,成员内部互相救助,严守纪律,服从首领,强调加强农业,节省用度,人人饱暖,家家富足
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