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1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57:04
成语“出人头地”的字面意思是指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或在某个领域中取得显著的成就。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通过努力和才能,超越他人,取得成功和地位。
“出人头地”最早出现在明代的文学作品中,表达了人们对成功和成就的渴望。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提升,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的重视。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出人头地被视为个人奋斗和社会进步的象征。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个人成就被广泛重视,成为许多年轻人的追求目标。
“出人头地”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联想,激励人们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它传达了一种希望与奋斗的精神,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中追求成功的决心。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以“出人头地”来激励自己。在备考期间,我会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最终出人头地。
在一个小诗中:
春风化雨浇心田,
苦读书本志向坚。
若问何时出人头,
一朝风起自翱翔。
这首小诗借助“出人头地”的意象,表达了努力学*、最终实现梦想的主题。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stand out from the crowd”,意指在众人中突出。这表明,在不同文化中,个人成就和努力奋斗的价值观是共通的。
通过对“出人头地”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努力与成功之间的联系。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在我生活中提供了积极的动力,促使我不断追求进步和成就。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清史稿·文苑传·纪昀》:“昀少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年十六,补博士弟子员,督学使者奇其文,谓当出人头地。”
《明史·杨慎传》:“慎少有俊才,七岁能诗,年十二拟作《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师,为李东阳所知,东阳曰:‘此子出人头地,当不在吾辈下。’”
《宋史·苏轼传》:“轼少有文名,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竟出人头地,为西域都护。”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矣,出人头地者,必有过人之能。’”
北宋嘉佑年间,四川的苏轼到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以为是自己朋友的,将本应取第一名的只给其第二名。苏轼考取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感叹他的才华,说应该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孙俊英见人家看得起,能~,一呼百应,好不威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