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58:09
“出口入耳”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从嘴里说出的话直接进入耳中”。其基本含义是指说话时言辞直接、明了,通常用来形容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强调话语的清晰和易懂,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表示说话者的言辞具有影响力,让人容易接受。
“出口入耳”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属于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构成相对简单,由“出口”和“入耳”两个部分组成,反映了语言交流的直接性与有效性。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出口入耳的表达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沟通能力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都被高度重视,这个成语强调了清晰表达的重要性,符合现代人对沟通效率的追求。
“出口入耳”让我联想到清晰沟通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团队合作或教育场合。它让我意识到,好的表达不仅仅是语言技巧,更是情感传递的桥梁。
在我参与的一个团队项目中,我们需要向客户汇报进展。我努力确保我们的陈述出口入耳,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结果客户非常满意,认为我们的报告易于理解。
在一个小诗中:
言语如泉涌,
出口入耳清。
心声传千里,
共筑梦中行。
这首诗展现了语言交流的力量和美,强调了清晰表达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可以用“clear as a bell”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某种表达是非常清晰易懂的。这种表达同样强调了沟通的有效性,但文化背景和使用习惯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出口入耳”的学习,我认识到清晰表达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复杂的沟通环境中。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实际交流中更加注重用词和表达方式。
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晋书·王导传》:“导曰:‘此言出于我口,入于尔耳,谁为传之?’”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曰:‘此言出于我口,入于尔耳,谁为传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此言出于我口,入于尔耳,谁为传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左传·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春秋时期,费无极向楚王诬告太子建与伍奢要在方城反叛,楚王立即把伍奢父子抓了起来,派城父与司马奋扬去捕杀太子。奋扬暗中派人通报太子。楚王奇怪这个机密只从自己口里出进奋扬的耳怎么会泄密呢?奋扬说自己护主忠心不二
子忠于我,我不能用,是吾罪也,子何为当然!且~之言,谁今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