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4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8:23
成语“忽忽如狂”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人在某种情绪或状态下,表现得非常急躁、狂乱。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因某种原因而变得神志不清,行为失常,像发狂一样。
“忽忽如狂”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在该诗中,李白表露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放纵与狂欢的态度。成语的形成与诗人对人生的热情和对饮酒的狂放表现密切相关。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忽忽如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常常与对待情感、压力和生活态度的反思有关。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压力增加,人们更容易感到焦虑,因而该成语在心理健康讨论中显得尤为重要。
该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内心的挣扎和无奈,特别是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无助感。它可以传达一种强烈的情绪波动,提醒人们注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因为工作中的重大失误而感到非常沮丧,情绪几乎到了忽忽如狂的地步。后来我通过**和与朋友交流,逐渐平复了情绪,重新找回了冷静。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写道:“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村民们忽忽如狂,四处奔跑,试图保护家园。而在这混乱中,年轻的勇士却选择了沉着应对,指挥大家有序撤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eside oneself with rage”或“out of control”,它们同样描绘了失去理智的状态。这反映出不同文化中对情感失控的共同理解。
通过对“忽忽如狂”的学*,我深刻体会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压力时,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促进了我对心理健康的认知。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
《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遗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所忠奏焉,天子异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