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01:40
“染翰成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墨水染上笔杆,写成文章”。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书写或创作,表达出思想和情感,通常用于形容文人的才华和创作能力。
“染翰成章”来源于古代文人对书法与文学创作的追求。在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而作家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成语中的“翰”指的是笔,尤其是毛笔,而“章”则指文章或诗文。此成语体现了文人对书写艺术的重视。
“染翰成章”通常用于描述文人、学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专注与才华。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赞美某位作家的作品;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写作能力;在演讲中,也可以用作激励他人进行创作。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与文学被视为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文人雅士常常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因此,“染翰成章”不仅是对创作能力的赞美,也是对文人精神的肯定。现代社会中,虽然创作方式多样化,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强调个人创作与表达的价值。
“染翰成章”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独处时的宁静与专注,那种通过文字传达思想的力量。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但我仍然渴望那种通过书写来沟通情感的体验。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我常常借用“染翰成章”来鼓励自己进行写作和创作。每当我完成一篇文章或诗歌时,都会想起这个成语,提醒自己要珍惜每一次表达自我的机会。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染翰成章”:
夜深灯下笔尖舞,
染翰成章任我书。
月明点滴思绪散,
字里行间有情愫。
在英语中,表达类似于“染翰成章”的概念可以用“pen is mightier than sword”来传达,即“笔比剑更有力量”。尽管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文字与创作的力量。
通过对“染翰成章”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文字和创作在沟通和表达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它不仅蕴含了历史与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成语激励我在学和生活中不断追求创造与表达的能力。
诗,适情之具。染翰成章,自然高妙,何必苦思以凿其真?
《宋史·文苑传六·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檃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诸公贵人多客致之,铸或从或不从,其所不欲见,终不贬也。”
《新唐书·刘子玄传》:“子玄掌国史,首尾二十馀年,多所撰述,甚为当时所称。及在东都,元行冲、吴兢并相继为著作郎,议者咸称其美,以为有贞观永徽遗风。子玄久典史笔,往往心揣神会,自是多所著述,皆染翰而成章,有集三十卷。”
《南史·萧介传》:“高祖招延后进二十馀人,置酒赋诗。介染翰便成,文无加点。”
《文选·陆机<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李善注:“毫,笔也。言作者构思,或能率然而成,或须含毫凝思,邈然而不得。”
《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