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3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56:13
“穿窬之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狭小的洞口进行盗窃的贼”。它通常用来比喻那些不择手段、采取卑劣手段进行偷盗或作恶的人。这个成语常常带有贬义,形容那些小心翼翼,甚至是卑劣的行为。
“穿窬之盗”出自《左传》,原文为:“窬,窃也;穿窬之盗,皆谓之贼。”在古代,窬(yú)意指小洞、缝隙,盗贼通过这种小地方进入他人住宅或财物,以达到偷窃的目的。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盗贼行为的谴责,强调了其卑鄙和隐蔽的特性。
在文学作品中,成语“穿窬之盗”常用于形容那些手段卑劣的小偷或不法分子。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采取不当手段达到目的。比如,在讨论某些商业竞争时,可以提到“他们的竞争手段就像穿窬之盗,卑鄙而隐蔽。”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强调了手段的卑劣,而反义成语则体现了光明正大和诚信的品质。
在**传统文化中,盗窃行为被视为极其不道德的行为,古人对于盗贼的厌恶深深植根于社会价值观中。“穿窬之盗”不仅反映了对盗窃行为的否定,也蕴含着对社会道德的呼唤。在现代社会,尽管盗窃行为依旧存在,但人们对这种行为的批判意识更为强烈。
“穿窬之盗”这个成语在我心中引发了对不法行为的厌恶和对正义的向往。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因小失大的人,强调了诚信与道德的重要性。在表达时,它可以用来警醒他人,避免走上歧途。
在生活中,有一次我遇到一个朋友,他为了获得一份工作而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我想到了“穿窬之盗”,于是劝他不要这样做,应该以更正当的方式争取机会。最终他听了我的劝告,选择了努力工作,获得了成功。
在某个秋天的夜晚,月光透过树梢,照亮了小巷。小偷如同“穿窬之盗”,在阴影中悄然移动,不觉间,已是深夜。正当他准备实施盗窃时,忽然听到一阵脚步声,他的心跳加速,转身逃入黑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neak thief”或“petty thief”,这些词汇也都带有贬义,形容那些小偷的隐蔽和卑鄙行为。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对盗贼的看法上却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穿窬之盗”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诚信和道德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还提醒我在生活中要坚持正直的原则。它在语言学中起到了启示和警示的作用,让我在表达时更加慎重。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后汉书·杨震传》:“穿窬之盗,不可以为友。”
《汉书·王莽传下》:“穿窬之盗,不可以为政。”
《史记·游侠列传》:“穿窬之盗,不可以为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穿窬之盗,不可以共祀。”
《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伤残犹剽掠之徒,贪鄙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