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2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2:25
“丰功硕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丰厚的功绩和巨大的德行”。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品德和功劳上都非常出众,通常用于表扬和赞美那些为社会、国家或他人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尤其是在《汉书》及《后汉书》等史书中有类似的表达。它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实际贡献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德行与功绩的重视。成语中的“丰功”与“硕德”都是形容词,前者强调成就的丰厚,后者强调德行的巨大。
“丰功硕德”通常出现在对历史人物、英雄、杰出人物的评价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述那些对国家和人民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在演讲中,尤其是在颁奖典礼、纪念活动时,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赞美获奖者的贡献和品德。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德行与功绩被视为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与道德责任,使得“丰功硕德”在社会评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对先进人物、模范工作者的表彰中。
“丰功硕德”给人一种崇高、敬重的感觉,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更大的社会贡献。它使人联想到那些为社会、国家付出努力的人物,唤起对他们的敬仰与学*的愿望。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例如,在学校里,我曾遇到一位热心公益的老师,她的丰功硕德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学生。
在一首小诗中,我可以这样表达:
丰功硕德如星河,
照亮前行的道路;
愿我奋发向上行,
不负祖辈的期许。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可以是“great achievements and noble character”,虽然没有直接的对应成语,但同样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与成就。不同文化中对于德行与功绩的重视程度不一,但普遍存在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与崇敬。
通过对“丰功硕德”的学,我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个人道德与社会贡献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内涵与用法,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与文化认同感。这个成语提醒我在生活中要追求卓越,积极贡献。
其丰功硕德,具载墓碑,兹不复云。
《明史·海瑞传》:“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
《宋史·岳飞传》:“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晋书·王导传》:“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后汉书·班彪传》:“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汉书·王莽传赞》:“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天下莫之能一,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我燕赵~及岩穴独行之士,接踵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