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2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5:41
“妄下雌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随意地下定论,像雌黄那样轻率”。其中,“妄”表示轻率、不负责任的行为,“下”指下结论或判断,“雌黄”是一种古代的黄色颜料,因其色彩明亮而被用来写字。此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根据或凭空猜测的言论或判断。
“妄下雌黄”源于古代文人对言辞和判断的严谨态度。它最早见于《后汉书·冯衍传》,其中提到有人随意评论他人,像是随便用雌黄涂抹一样。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对言语和判断的重视,警示人们在表达意见时应谨慎。
“妄下雌黄”常用于批评那些没有依据就做出判断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揭示人物的误判或轻率。在日常对话中,当讨论某个话题时,如果有人发表了没有根据的看法,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反驳。在演讲中,讲者可以引用此成语来强调对某一观点的审慎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言辞被视为一种力量,轻率的言辞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因此,“妄下雌黄”警示人们在表达观点时要慎重,强调了对真实性和依据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迅速,轻率的言论更易造成误导,因此这一成语依然适用。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在社交场合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随意评论他人的生活或工作,令我感到不快。它提醒我在表达个人意见时要谨慎,避免随意下结论。
在我平常的工作中,曾有一次团队讨论时,我注意到一个同事对另一个同事的项目表现妄下雌黄。对此,我及时指出,让讨论回归到事实和数据上,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那个小镇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年轻画家的传言。人们妄下雌黄,称他是天才,或是骗子。然而,真正的艺术,只有在画布上,才能见分晓。”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jump to conclusions”,意指不经过思考或没有足够证据就急于下结论。两者都强调了轻率判断的负面影响,但在语境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
“妄下雌黄”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我们在表达与沟通时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以谨慎和求证的态度来审视事物。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帮助我们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
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宋史·刘恕传》:“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
《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虔学长于地里,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尝为《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该,诸儒服其善著书,时号郑广文。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云。”
《旧唐书·文苑传中·郑虔》:“虔学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尝为《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该,诸儒服其善著书,时号郑广文。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云。”
《颜氏家训·勉学》:“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不是弟~,只怕唐兄印行的《不息斋稿》,虽然风行一时,决不能望《五丁阁稿》的项背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