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3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9:20
“不着边际”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不沾边际”,形容说话或做事内容不切实际、没有关系,或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引申义是指言论或行为散乱、无关紧要,缺乏重点。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它通常被认为是与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经验积累有关。成语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人们对某种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在古代,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受到重视,因此当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无法与主题相关联时,便会被批评为“不着边际”。
“不着边际”可以在多个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不着边际”在**的文化中强调逻辑和条理,尤其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重视言语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人们更容易出现不着边际的现象,尤其是社交媒体上,常常见到许多不切题的言论,这使得该成语在当代依然具有适用性。
“不着边际”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讨论中偏离主题的人,常常会给人一种无奈和困惑的感觉。它也提醒我在与他人交流时,要尽量保持话题的集中和相关性,以便更有效地沟通。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过一次小组讨论,有人发言时完全不着边际,讲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事情,导致讨论无法进行,大家都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沟通时保持主题的重要性。
在一片宁静的森林中,树木高耸,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点点金光。**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然而有一只小猴子却在树上东张西望,忍不住嘀咕:“这片森林真美,可我在想,为什么天上的云总是跑得那么快呢?”他的话让其他动物啼笑皆非,纷纷摇头:“小猴子,你这是在不着边际啊!”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alking nonsense”或“going off on a tangent”,它们都指无关紧要或偏离主题的言论。这说明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言语的逻辑性和相关性都有相似的理解和重视。
通过对“不着边际”这个成语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表达中的逻辑和结构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提高我的沟通效率,也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有序。在日常交流中,我会努力避免不着边际的表达,以便更好地传达我的观点和想法。
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一遭。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我听了,心里不着边际,只得应道:‘是。’”
《老残游记》第十回:“老残听了,心里不着边际,只得应道:‘是。’”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听了,心里不着边际,只得应道:‘是。’”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匡超人听了,心里不着边际,只得应道:‘是。’”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心中越发不着边际,只得勉强应道:‘是。’”
从前有个天生就是瞎子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向别人打听太阳是什么模样,别人告诉他太阳形状像圆盘,太阳光像蜡烛光,他却把钟、笛等当作太阳,闹出很多笑话和误会,最终还是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
周氏和张氏又谈了一些~的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