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9:20
成语“不瞽不聋”字面意思为“不失去视力、听力”,引申义为“目光和耳朵都很清醒”,形容人清楚明白,明辨是非。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力或理解力很强,能够准确地识别出真相。
“不瞽不聋”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备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以联想到古代一些关于智慧和明辨的故事,比如《论语》中提到的孔子对弟子的教诲。
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个成语可以用于以下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被高度重视。不瞽不聋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判断力和洞察力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面对信息泛滥,保持不瞽不聋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提到“不瞽不聋”,我自然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洞察真相、做出决策的人。他们往往让人感到钦佩,同时也激励我在生活中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努力不让自己迷失在纷繁的事物中。
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我用“不瞽不聋”来形容一位同事,他能在众多意见中迅速识别出最核心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不仅增强了团队的信心,也让我意识到保持清晰的思维是多么重要。
在诗歌中,我会尝试这样表达: “在纷扰的尘世中,谁能不瞽不聋?如明灯照夜,映照真理的双眸。”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harp-witted”或“clear-sighted”,它们都强调个人的敏锐和洞察力。在不同文化中,智慧和判断力同样被认为是重要的品质。
通过对“不瞽不聋”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事物、表达观点,提升交流的效果。
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晋书·王导传》:“不瞽不聋,何以为宰相?”
《后汉书·马援传》:“不瞽不聋,何以为长者?”
《汉书·东方朔传》:“不瞽不聋,何以为公?”
《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不瞽不聋,不成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