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4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12:14
成语“允执厥中”由四个字组成:“允”、“执”、“厥”与“中”。字面意思是“能够把握其中的道理”,含义为在处理事务或做决策时,能够保持客观、公正,并且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它强调的是一种智慧和理智的态度。
“允执厥中”出自《周易·系辞下传》,原文为“故君子之道,允执厥中”。在《周易》中,强调的是君子的道德修养和处事原则,意在表达一种中庸之道,注重把握事物的中间状态,不偏不倚。
该成语常用于讨论理性决策和处事态度的场合,尤其在哲学、政治、管理等领域。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或是作为演讲时强调理智的重要性。例如,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在面临困难选择时,可以提到“允执厥中”的理念,以鼓励团队保持冷静和客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允执厥中”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中庸和理智的重视。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追求和谐与平衡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多元化的观点增多,该成语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保持冷静与理智。
“允执厥中”让我联想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判断。在面对选择和决策时,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能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避免情绪的干扰,进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选择。每当感到困惑时,我会提醒自己要“允执厥中”,保持冷静,认真分析每一个选择的利弊,这样能帮助我更理智地做出决定。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允执厥中”:
风卷云舒随意去,
心存明月照清途。
允执厥中行自信,
不为浮云乱步履。
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在面对生活的变化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理智。
在英语中,“middle way”或“moderation”可以与“允执厥中”相提并论,它们都强调在处理事务时保持中庸和理智。在不同文化中,这种追求平衡的思想普遍存在,但具体表达和文化背景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成语“允执厥中”的学,我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理智和客观的思考是多么重要。它不仅帮助我在生活中作出更好的决策,也让我在表达时更具深度和思考性。这一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将在我的语言学和日常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史记·五帝本纪》:“舜曰:‘嗟!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允执厥中。’” —— 意指舜询问四方诸侯,有没有人能够奋发有为,继承帝业,担任百官之首,明智地处理政务。大家都推荐伯禹担任司空。舜同意了,并要求伯禹真诚地坚持中正之道。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允执厥中,故能成其大。” —— 意指舜明白事物的道理,洞察人伦关系,按照仁义行事,不是勉强去做仁义之事。真诚地坚持中正之道,所以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 意指尧对舜说,天命已经降临到你身上,你要真诚地坚持中正之道。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允执厥中。” —— 意指秦穆公作为君主,选拔人才不失德行,赏赐不失功劳,真诚地坚持中正之道。
《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意指真诚地坚持中正之道。
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