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17:4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11:19
成语“大肆厥辞”由四个字组成:
综合起来,“大肆厥辞”可以理解为“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言辞”,通常用于形容某个人言论夸张、放肆,甚至可能带有贬义。
“大肆厥辞”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它的构成是基于现代汉语的用法。从字面上来看,成语中“厥”字的使用在古汉语中是指“他的”,而“辞”则是指言辞。该成语的形成反映了现代汉语表达中对放肆言辞的批判。
“大肆厥辞”适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大肆厥辞”常常用于批评那些在网络上发表极端、夸大的言论的人。它反映了信息传播的迅速与言辞责任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发表意见时应保持理智。
“大肆厥辞”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言辞的浮夸与缺乏深度。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传达一种批判的态度,促使人们反思言论的真实与分量。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讨论中遇到一位同事,他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大肆厥辞,虽然他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过于激动而让人难以接受。这让我意识到,表达观点时,适度的理性和克制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大肆厥辞”:
月下孤影吟长歌,
大肆厥辞声势过。
风吹散尽浮云影,
何必张扬醉梦多。
在这首诗中,借用“放肆”的意象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talk big”或“to boast”,用来形容过于夸张或自夸的言辞。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所传达的含义有相似之处,都是对言辞不实或夸张的批评。
通过对“大肆厥辞”的分析,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言辞的明确性和分寸感至关重要。过于放肆的言辞不仅会影响交流的效果,还可能引发误解和争议。在学习和表达中,我将努力追求言辞的准确与深度,以更好地传达我的观点。
先生不分至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肆厥辞,以谕群臣。”
《后汉书·袁绍传》:“绍大肆厥辞,以谕群下。”
《汉书·王莽传上》:“莽大肆厥辞,以谕天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大肆厥辞,以谕赵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大肆厥辞,以谕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