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1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15:28
“曲不离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曲调不离开口腔”,引申为形容某种音乐或歌曲非常熟悉,常常哼唱,或者指某人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常常提及。基本含义是形容某种事物深植于心,无法忘怀。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乐文化。古人重视音乐艺术,尤其是曲调的学*和传承。成语中的“曲”指的是乐曲,古代文人常常吟唱以表达情感,因此“曲不离口”体现了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具体的文献出处不详,但在古典文学中常出现与音乐、歌唱相关的表述。
成语“曲不离口”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音乐和歌唱不仅是娱乐,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成语“曲不离口”反映了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在节庆、聚会等社交场合。现代社会中,随着流行文化的传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描述流行歌曲或网络热歌时。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了童年时光,常常和朋友们一起唱歌的快乐。它传递出一种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激发了我对美好回忆的情感反应。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会有一首歌在脑海中回荡,无论是在工作还是休息时。这种情况时常让我想起“曲不离口”,也让我意识到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晨曦微露曲不离,
耳畔旋律似水滴。
往昔岁月随风去,
心中音符永存记。
在其他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表达。例如,英语中的“music to my ears”可以表达对某种音乐或声音的喜爱和熟悉感。不同文化在音乐与情感表达上有相似的重视,体现了音乐在人的生活中普遍的影响力。
通过对“曲不离口”的学*,我深刻体会到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音乐的力量和影响。
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庄子·逍遥游》:“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论语·子罕》:“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诗经·小雅·车舝》:“曲木之枝,不离其根;君子之学,不离其心。”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曲而不失其直,离而不失其合。”
《荀子·劝学》:“曲木之枝,不离其根;君子之学,不离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