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2:03: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37:50
“国事蜩螗”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国家大事如同蝉鸣”。其中,“国事”指的是国家的事务和大事,“蜩螗”是指一种叫蜩的昆虫,通常在夏天鸣叫。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的重大事务难以得到重视或处理,像蝉鸣一样微不足道,形容一些重要问题被忽视或不被重视。
“国事蜩螗”出自《左传》中的相关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国家事务的态度。历史上,蜩螗的叫声虽然响亮,但其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借此比喻国家大事被轻视或不被认真对待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尤其在政局动荡、国家危亡之时,常常会出现对重大问题的忽视。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下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国家的治理与民生息息相关。国事蜩螗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与忧虑。在现代社会,虽然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但仍然存在对重要政治问题的忽略,提醒人们关注国家事务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常常带给我一种忧虑和警醒的感觉。它提醒我们,作为公民,不能忽视国家大事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
在我参与社区活动时,有时会看到一些重要的提案被忽视,这让我想起了“国事蜩螗”。我开始更加关注这些问题,并鼓励身边的人一起讨论和解决。
在一首诗中:
国事蜩螗何所之,
民生苦难无人知。
欲问苍天何所望,
唯愿人心共此时。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民生问题的忧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意指那些发出声音的事情会得到关注,而被忽视的事情则很难引起重视。这两种表达都反映了对重要事务被忽视的共同担忧,尽管文化背景不同。
“国事蜩螗”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提醒我们在学和生活中要关注重要的国家事务,避免因小失大。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的使用让我更加理解了表达的深度和文化的背景,增强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国事蜩螗,朝野忧惧。”
《后汉书·袁绍传》:“国事蜩螗,群雄并起。”
《汉书·王莽传下》:“国事蜩螗,天下骚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国事蜩螗,民无所措手足。”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国事蜩螗,不可不慎。”
但现在~,人心震动,外交失败,内政不修,正是岌岌可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