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0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37:50
“国之干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国家的干城”。其中,“国”指国家,“干”有支撑、支柱之意,而“城”则表示城池、城墙。合起来理解,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为国家保驾护航、支撑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人物或力量。引申义为国家的中坚力量,通常指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卫国家的人。
“国之干城”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语境,强调了在抵御外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关键角色。该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其核心思想在**古代文献以及历史典故中有广泛体现,尤其是在描述忠臣、良将和国家栋梁时常被引用。
该成语在多种语境中均可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忠臣和英雄人物被广泛崇尚。“国之干城”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国家、集体的重视,强调了个人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强调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时,具有激励和表彰的作用。
该成语常常带给人一种尊敬和崇高的情感联想。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勇于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激励人们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对我而言,这种情感也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促使我在生活中关注大局、为他人着想。
在学校时,我曾参与一个志愿者活动,帮助社区的老年人。每当我看到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心中总会想到“国之干城”,因为他们是社会的支柱,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力量。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壮志凌云声势雄,
国之干城心自雄。
愿为护国立长志,
平安岁月共此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he backbone of the nation”,同样用于形容对国家至关重要的人或事物。虽然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对国家栋梁的重视是相似的。
通过对“国之干城”这一成语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的象征。在学和表达中,这种成语的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力量,让我在沟通时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会继续在生活和学*中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成语。
言以武夫自固,为捍蔽如盾,为防守如城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汉书·张良传》:“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赵衰为卿,辞曰:‘臣之先,佐文公,国之干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