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44: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38:12
“国仇家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国家的仇恨与家庭的仇恨”。它通常用来形容个人或家庭因国家遭受的灾难而产生的仇恨和痛苦。成语强调了国家与家庭之间的深刻联系,尤其是在经历战乱、侵略等历史**后,个人的痛苦往往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国仇家恨”的具体来源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它是源自**历史上多次战争和动乱时期,尤其是在明清之际,国家遭受外敌侵略时,许多家庭因此破碎,家破人亡。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历史上人民对国家和家庭双重苦难的共同感受,常见于文人墨客的诗文中。
“国仇家恨”常见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国家和家庭的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国家的兴衰常常直接影响家庭的命运。因此,“国仇家恨”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和动乱的频率有所减少,但成语仍然适用于讨论历史遗留问题、民族关系等议题。
“国仇家恨”容易引发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痛苦经历的共鸣。它唤起了对民族苦难的同情和对个人家庭的深切关怀,使人们在表达情感时更为深刻和真切。
在生活中,我曾讨论过历史**时引用过“国仇家恨”,强调历史的影响如何持续在家庭和个人中回响。这种表达使得讨论变得更加深入,能够引发更广泛的思考。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用“国仇家恨”表达一种历史的沉重:
烽火连天泪满衫,
国仇家恨共此间。
多少心头难释怀,
愿君共我忆往年。
在英语中,类似于“国仇家恨”的表达可以是“grievance against the state and personal loss”。不过,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使得“国仇家恨”所传达的集体情感和家国情怀可能不如在**文化中那样深刻。
通过对“国仇家恨”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成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在语言学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孩子,想当初你姑爹……也是为了报国仇家恨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臣闻国之大计,莫先于安民;安民之本,莫先于去害。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高帝纪》:“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留侯曰:‘陛下与人共其乐,项王与人共其忧。’”
《资治通鉴·汉纪》:“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留侯曰:‘陛下与人共其乐,项王与人共其忧。’”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她忍着~,被迫去应酬他。